明耻教战 [ míng chǐ jiào zhàn ]
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明教不变 [ míng jiào bù biàn ]
教令明确,让老百姓有所适从,便不会发生变乱。
拔舌地狱 [ bá shé dì yù ]
佛教称人生前毁谤佛法,死后堕入受拔舌刑罚的地狱。后用来泛指因口舌罪过而堕入的地狱。
泥多佛大 [ ní duō fó dà ]
泥土越多,佛像就塑得越大。比喻底子厚或增加进来的多成就就大。
开山之祖 [ kāi shān zhī zǔ ]
佛教语,指最初建立寺庙的人,即始祖。比喻学派的创始人
百折千回 [ bǎi zhé qiān huí ]
形容经过种种曲折和纡回。
僧来看佛面 [ sēng lái kàn fó miàn ]
僧:和尚。和尚来了要看在佛的面子招待他。比喻看有关人士的面子对待来者
冤仇可解不可结 [ yuān chóu kě jiě bù kě jié ]
佛教主张结下冤仇的双方最好是化解冤仇,不要结仇不放
九流三教 [ jiǔ liú sān jiào ]
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伤教败俗 [ shāng jiào bài sú ]
指败坏教化和风俗。同“伤化败俗”。
因果不爽 [ yīn guǒ bù shuǎng ]
爽:失。佛教认为事物有起因,必有结果,因果报应从来不会违背
哼哈二将 [ hēng hā èr jiàng ]
佛教守护庙门的两个金刚力士。比喻有权势者手下的干将
明刑弼教 [ míng xíng bì jiào ]
弼:辅助。用刑法晓喻人民,使人们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达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佛面刮金 [ fó miàn guā jīn ]
在佛的脸上搜刮金子。比喻从不该侵犯的地方或从有限的一点油水中竭力搜刮、掠取。
引古证今 [ yǐn gǔ zhèng jīn ]
用古代的经验教训,证明现实中的事情。
三教九流 [ sān jiào jiǔ liú ]
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义方之训 [ yì fāng zhī xùn ]
义方:比喻为人应遵守的道理。教人遵守做人之道的训言
暮鼓晨钟 [ mù gǔ chén zhōng ]
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现身说法 [ xiàn shēn shuō fǎ ]
佛教用语。指佛力广大,能现出种种人相,向人说法。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
香象绝流 [ xiāng xiàng jué liú ]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同“香象渡河”。
截铁斩钉 [ jié tiě zhǎn dìng ]
比喻坚定不移,或果断干脆。佛教禅宗比喻截断妄想。同“斩钉截铁”。
脩辞立诚 [ xiū cí lì chéng ]
原指整顿文教,树立诚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
三十三天 [ sān shí sān tiān ]
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一棒一条痕 [ yī bàng yī tiáo hén ]
本为佛教禅宗习用语。后比喻做事着着落实或说话切中要害。
此中三昧 [ cǐ zhōng sān mèi ]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成语拼音】fó jiào
【成语解释】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前6至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创立。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有生皆苦”,以超脱生死为理想境界。广泛流传于亚洲国家。相传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