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五湖 [ sān jiāng wǔ hú ]
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称。
名山胜水 [ míng shān shèng shuǐ ]
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同“名山胜川”。
两两三三 [ liǎng liǎng sān sān ]
①指三两为群。②形容稀疏。
深山老林 [ shēn shān lǎo lín ]
与山外、林外距离远的、人迹罕至的山岭、森林。
山盟海誓 [ shān méng hǎi shì ]
盟:盟约;誓:誓言。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堑山堙谷 [ qiàn shān yīn gǔ ]
指挖山填谷。亦作“堙谷堑山”。
大酺三日 [ dà pú sān rì ]
酺:聚饮。大聚饮三天
积甲山齐 [ jī jiǎ shān qí ]
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
水漫金山 [ shuǐ màn jīn shān ]
神话故事。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
名山胜川 [ míng shān shèng chuān ]
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
山珍海胥 [ shān zhēn hǎi xū ]
山珍:山野出产的珍贵食品。山野和海中出产的各种珍异食品。泛指丰盛的菜肴
气壮河山 [ qì zhuàng hé shān ]
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同“气壮山河”。
三人成市虎 [ sān rén chéng shì hǔ ]
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三槐九棘 [ sān huái jiǔ jí ]
中国周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后因以“槐棘”指三公或三公之位。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 gāo àn wéi gǔ shēn gǔ wéi líng ]
谷:两山间的凹处;陵:大山。高岸变成山谷,深谷变为高山。比喻世事变迁巨大或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猛虎出山 [ měng hǔ chū shān ]
像凶猛的老虎出山一样。形容动作勇猛又快速。亦作“猛虎下山”、“猛虎离山”。
三分鼎立 [ sān fēn dǐng lì ]
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三分鼎足”。
鼎分三足 [ dǐng fēn sān zú ]
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鼎足三分”。
三头八臂 [ sān tóu bā bì ]
神道的形状。后比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众。同“三头六臂”。
草头天子 [ cǎo tóu tiān zǐ ]
强盗的头领,旧时亦指入山聚众起义的首领。
山鸡舞镜 [ shān jī wǔ jìng ]
山鸡对镜起舞。比喻自我欣赏。
横峰侧岭 [ héng fēng cè lǐng ]
形容山势纵横交错,起伏重叠。
三心两意 [ sān xīn liǎng yì ]
常指不安心,不专一。同“三心二意”。
山走石泣 [ shān zǒu shí qì ]
泣:哭泣。山在移动,石头也哭泣。比喻暴政将要灭亡
重峦复嶂 [ chóng luán fù zhàng ]
形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同“重峦叠嶂”。
【成语拼音】sān shān
【成语解释】(一)、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晋 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则 瀛洲 也。”唐 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玄都五府风尘絶,碧海三山波浪深。”宋 苏轼《奉和陈贤良》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鼇。”清 黄遵宪《和沉子培同年》诗:“縹緲三山信 徐巿,横纵六里听 张仪。”
(二)、福州 的别称。福州 城中西有 闽山,东有 九仙山,北有 越王山,故 福州 又称 三山。见 宋 曾巩《道山亭记》。元 萨都剌《入闽过平望驿》诗:“广陵 城里别匆匆,一去 三山 隔万重。”
(三)、冠名。唐 李群玉《寄友人鹿胎冠子》诗:“数点疏星紫锦斑,仙家新样剪三山。”元 郭珏《送友人从军》诗:“七星战袍衬金甲,三山尖帽飘猩红。”明 费信《星槎胜览·占城国》:“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
(四)、指三山骨。唐 元稹《望云骓马歌》:“蹄悬四跼脑颗方,胯耸三山尾株直。”宋 黄庭坚《次韵宋楙宗僦居甘泉坊书怀》:“家徒四壁书侵坐,马耸三山叶拥门。”详“三山骨”。
(五)、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郭沫若《颂党庆》诗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红旗鲜。”萧华《井冈山颂》诗:“推翻三山惊寰宇,社会主义日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