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而治 [ xiàng míng ér zhì ]
向明:天将亮;治:治理。天刚亮就开始治事。形容勤于政事
出奇取胜 [ chū qí qǔ shèng ]
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兵不逼好 [ bīng bù bī hǎo ]
兵:出兵打仗;逼:威胁;好:指友好国家。不出兵威胁友好的国家
败将残兵 [ bài jiāng cán bīng ]
指战败后剩余的兵将。同“残兵败将”。
将寡兵微 [ jiàng guǎ bīng wēi ]
寡:少;兵:士兵;微:衰败。兵少将少。形容兵力薄弱
厉精图治 [ lì jīng tú zhì ]
图:谋求,设法。厉:奋勉。治:治理。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亦作“励精图治”、“厉精求治”、“厉精为治”。
兵败如山倒 [ bīng bài rú shān dǎo ]
兵:军队。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一败涂地。
治国安民 [ zhì guó ān mín ]
治:治理;安:安定。治理国家,安定人民。
兵革之祸 [ bīng gé zhī huò ]
兵革:兵器战甲,引申为战争。指发生战争
齐家治国 [ qí jiā zhì guó ]
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
兵多者败 [ bīng duō zhě bài ]
指兵卒过多的军队,常常会吃败仗,因为兵将各有所恃,号令不齐。
厉精求治 [ lì jīng qiú zhì ]
厉:振作,振奋;治:治理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训兵秣马 [ xùn bīng mò mǎ ]
兵:士兵;秣:喂养。练好士兵,喂饱战马。指做好战前准备
厉兵秣马 [ lì bīng mò mǎ ]
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砺兵秣马 [ lì bīng mò mǎ ]
砺:磨砺;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饱马匹。指准备战斗
兵革满道 [ bīng gé mǎn dào ]
兵:兵器;革:甲胄。兵器装备胡乱遗弃,塞满了道路。形容战祸伤亡惨重
斗而铸兵 [ dǒu ér zhù bīng ]
临到打仗才去铸造兵器。比喻行动不及时。同“斗而铸锥”。
拨乱兴治 [ bō luàn xīng zhì ]
拨:治理;兴:兴起。平定乱世,进行治理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zhǎn mù wéi bīng,jiē gān wéi qí ]
兵:兵器;揭:举。砍来木棍当兵器,举起竹竿当旗帜。比喻武装起义
斩木为兵 [ zhǎn mù wéi bīng ]
兵:兵器;揭:举。砍来木棍当兵器,举起竹竿当旗帜。比喻武装起义
厉精为治 [ lì jīng wéi zhì ]
厉:振作,振奋;治:治理国家。振奋精神,治理好国家
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 yǐ wēi wéi ān,yǐ luàn wéi zhì ]
治:合理。把危亡当作安定,把祸乱当作太平。形容缺乏政治远见,看不到潜在的危机
盛食厉兵 [ shèng shí lì bīng ]
吃饱饭,磨快兵器。比喻做好战斗准备。
兵无斗志 [ bīng wú dòu zhì ]
士兵缺乏作战的决心和勇气
牢甲利兵 [ láo jiǎ lì bīng ]
犹坚甲利兵。泛指精良的武器。
【成语拼音】zhì bīng
【成语解释】(一)、古指在秋季进行的练兵仪式。后泛指练兵或治军。《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孙诒让 正义:“中秋教治兵者,秋习兵之法也。”《三国志·魏志·辛毗传》:“窃闻 诸葛亮 讲武治兵,而 孙权 市马 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清 顾炎武《菰中随笔·官人久于其职》:“古之治兵者,必治赋;古之治民者,必筹兵。”郭沫若《集外·蒐苗的检阅》:“例如我们 中国 的 周 代,在一年四季里也都是有军事上的操练的,春天的叫作振旅,夏天的叫着拔舍,秋天的叫着治兵,冬天的叫着大阅。”
(二)、出兵作战。《国语·晋语四》:“晋 楚 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韦昭 注:“治兵,谓征伐。”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汾水》:“春秋 宣公 十五年,秦桓公 伐 晋,晋侯 治兵于 稷,以略 狄 土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