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邦 [ zhì guó ān bāng ]
治理国家,使之太平、安定。
强兵富国 [ qiáng bīng fù guó ]
使兵力强大,国家富足。
兵不雪刃 [ bīng bù xuě rèn ]
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骄兵必败 [ jiāo bīng bì bài ]
骄兵:恃强轻敌的军队。骄傲的军队必定打败仗。
尺寸之兵 [ chǐ cùn zhī bīng ]
尺寸:比喻短小。指很短小的兵器。
足食足兵 [ zú shí zú bīng ]
食:粮食;兵:武器。粮食充足,武备修整。
励精求治 [ lì jīng qiú zhì ]
振奋精神,尽力设法治好国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xiū shēn qí jiā zhì guó píng tiān xià ]
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区,最后使全国安宁
短兵接战 [ duǎn bīng jiē zhàn ]
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治阿之宰 [ zhì ē zhī zǎi ]
泛指有才能、治理政务有方的官吏
抵掌谈兵 [ dǐ zhǎng tán bīng ]
兵:军事。拍手畅谈军事
选士厉兵 [ xuǎn shì lì bīng ]
士:军士;厉:磨;兵:武器。挑选士兵,磨利武器。指做好战前准备
秣马厉兵 [ mò mǎ lì bīng ]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以夷治夷 [ yǐ yí zhì yí ]
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振兵释旅 [ zhèn bīng shì lǚ ]
收缴兵器,解散军队。
兵以诈立 [ bīng yǐ zhà lì ]
兵:军事,战争;诈:欺骗。用兵作战要善于用计谋迷惑对立,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结绳而治 [ jié shéng ér zhì ]
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
兵闻拙速 [ bīng wén zhuō sù ]
指用兵打仗当求速胜而不计战法的巧拙。
鸣琴而治 [ míng qín ér zhì ]
指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旧时常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
举要治繁 [ jǔ yào zhì fán ]
举:提出;治:治理;繁:芜杂。指写文章时突出主要的,把芜杂的地方加以删除
文治武力 [ wén zhì wǔ lì ]
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
案兵束甲 [ àn bīng shù jiǎ ]
放下兵器,捆束铠甲。指停止作战。
倒持干戈 [ dǎo chí gān gē ]
犹言倒持泰阿。干、戈,皆兵器。
遣将调兵 [ qiǎn jiāng diào bīng ]
泛指调动安排人力。见“遣兵调将”。
兵强将勇 [ bīng qiáng jiàng yǒng ]
兵力强盛,将领勇猛。形容军力强大。
【成语拼音】zhì bīng
【成语解释】(一)、古指在秋季进行的练兵仪式。后泛指练兵或治军。《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孙诒让 正义:“中秋教治兵者,秋习兵之法也。”《三国志·魏志·辛毗传》:“窃闻 诸葛亮 讲武治兵,而 孙权 市马 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清 顾炎武《菰中随笔·官人久于其职》:“古之治兵者,必治赋;古之治民者,必筹兵。”郭沫若《集外·蒐苗的检阅》:“例如我们 中国 的 周 代,在一年四季里也都是有军事上的操练的,春天的叫作振旅,夏天的叫着拔舍,秋天的叫着治兵,冬天的叫着大阅。”
(二)、出兵作战。《国语·晋语四》:“晋 楚 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韦昭 注:“治兵,谓征伐。”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汾水》:“春秋 宣公 十五年,秦桓公 伐 晋,晋侯 治兵于 稷,以略 狄 土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