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修外攘 [ nèi xiū wai rǎng ]
对内整治国政,对外抵御敌人。修亦作“修”。
大吃一惊 [ dà chī yī jīng ]
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内峻外和 [ nèi jùn wai hé ]
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
闭关绝市 [ bì guān jué shì ]
封闭关口,不与外界通商。
一长两短 [ yī cháng liǎng duǎn ]
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
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 [ méi jiā qīn yǐn bù chū wài guǐ lái ]
指如果没有自己人从中捣鬼就不会引来外人捣乱
内忧外侮 [ nèi yōu wài wǔ ]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同“内忧外患”。
逍遥物外 [ xiāo yáo wù wài ]
指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束,自由自在。
家丑不可外扬 [ jiā chǒu bù kě wài yáng ]
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扬。
权倾中外 [ quán qīng zhōng wai ]
权势压倒朝廷内外。形容权势极大。
拒人于千里之外 [ jù rén yú qiān lǐ zhī wài ]
拒:拒绝。把人挡在千里之外。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
置若罔闻 [ zhì ruò wǎng wén ]
置:放,摆;若:好象。放在一边,好象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
旦暮入地 [ dàn mù rù dì ]
旦:早晨。暮:晚上。地:地府。早晚就要进入地府。表示年龄已高,随时都可能死去。
外宽内忌 [ wài kuān nèi jì ]
指外表上看似宽宏,内心却多忌刻。
海外奇谈 [ hǎi wài qí tán ]
海外:中国以外;奇谈:奇怪的说法。比喻没有根据的,荒唐的言论或传闻。
外强中干 [ wài qiáng zhōng gān ]
干:枯竭。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
琅嬛福地 [ láng huán fú dì ]
传说中仙人所居多书的洞府。
里应外合 [ lǐ yìng wài hé ]
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置诸度外 [ zhì zhū dù wài ]
置:放;度:打算。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放在心上
出头椽儿先朽烂 [ chū tóu chuán ér xiān xiǔ làn ]
椽:屋顶上的木条;朽:腐烂。露在屋檐外的椽子先腐烂。比喻抢先出头的人先遭受挫折
内顾之忧 [ nèi gù zhī yōu ]
旧时形容没有妻子,身在外又要顾虑家事。现形容有内部的忧虑。
矩矱绳尺 [ jǔ yuē shéng chǐ ]
矩、矱、绳、尺:画方与直线的工具。引申为规矩、法度
出敌意外 [ chū dí yì wài ]
指行动出于敌方意料之外。
攘外安内 [ rǎng wài ān nèi ]
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崇洋媚外 [ chóng yáng mèi wài ]
洋:西洋,指西方国家;媚:谄媚。崇拜西方一切,谄媚外国人。指丧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结外国人。
【成语拼音】wài fǔ
【成语解释】(一)、古官名。掌国内财货的出纳。《周礼·天官·外府》:“外府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
(二)、外库。与王室的仓库称内府相对。《穀梁传·僖公二年》:“如受我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汉 刘向《说苑·奉使》:“君赐之外府之裘,则能胜之。”《宋书·武帝纪下》:“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宋 王安石《和吴御史汴渠》诗:“货入空外府,租输陈太仓。东南一百年,寡老无残粻。”
(三)、外廷所设府署机关。《后汉书·孙程传》:“显(阎显)弟卫尉 景 遽从省中还外府,收兵至 盛德门。”唐 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前后考第进士及庭所策试士,踵相躡为宰相达官,与公相先后,其餘布处臺阁外府,凡百餘人。”
(四)、京都以外的州郡。南朝 齐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兴廉举孝,岁时於外府。署行议年,日夕於中甸。”《南史·王勱传》:“王生 才地,岂可游外府乎?”唐 刘禹锡《代请朝觐》:“復加朝章,作藩外府,远违輦下,十有四年。”
(五)、外地。《儒林外史》第二五回:“两个人走到坊口,只见对面来了一把黄伞,两对红黑帽,一柄遮阳,一顶大轿。知道是外府官过,父子两个站在房簷下看,让那伞和红黑帽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