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群轶类 [ chāo qún yì lèi ]
超出众人,在同辈中拔尖。同“超群拔类”。
遗德休烈 [ yí dé xiū liè ]
指先人留下的德泽和功业。同“遗德余烈”。
引物连类 [ yǐn wù lián lèi ]
指引证或引喻某一事物,而连带及于同类的其它事物。
道无拾遗 [ dào wú shí yí ]
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民无噍类 [ mín wú jiào lèi ]
噍类:指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人。老百姓没有活路了
终天抱恨 [ zhōng tiān bào hèn ]
终天:终生;抱:胸怀;抱恨:含恨。终生抱有遗恨
毒蛇猛兽 [ dú shé měng shòu ]
泛指对人类生命有威胁的动物。比喻贪暴者。
非我族类 [ fēi wǒ zú lèi ]
族类:同族的人。指不是跟自己一条心的人。
赏不遗贱 [ shǎng bù yí jiàn ]
赏:赏赐,奖赏;贱:地位卑微。奖赏不要遗漏地位卑微的人
小学而大遗 [ xiǎo xué ér dà yí ]
小:指不知句读;大:指不解疑难问题;而:转折连词,可是;遗:弃。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
流风遗迹 [ liú fēng yí jì ]
前代流传下来的风尚、陈迹。亦作“流风遗躅”。
刻鹄类鹜 [ kè hú lèi wù ]
刻:刻画;鹄:天鹅;类:似,象;鹜:鸭子。画天鹅不成,仍有些象鸭子。比喻模仿的虽然不逼真,但还相似。
遗休余烈 [ yí xiū yú liè ]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业绩。同“遗芳余烈”。
遗篇断简 [ yí piān duàn jiǎn ]
指散佚而残缺不全的典籍。同“遗编断简”。
流风遗俗 [ liú fēng yí sú ]
流风:遗风;俗:习俗。流传下来的风尚习俗。指人虽去世,风范犹存
画虎成狗 [ huà hǔ chéng gǒu ]
画老虎不成,却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 dào bù shí yí yè bù bì hù ]
遗:遗失的东西;户:门。东西丢在路上没有人拾走,夜里睡觉都不需要关门防盗。形容社会风气好
道不举遗 [ dào bù jǔ yí ]
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轶闻遗事 [ yì wén yí shì ]
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迹和传说。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同“轶事遗闻”。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fēi wǒ zú lèi qí xīn bì yì ]
族类:同族人;异:不同。不是我们同族的人,跟我们不是一条心
遗闻逸事 [ yí wén yì shì ]
指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而少为人知的传闻,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道不掇遗 [ dào bù duō yí ]
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诞谩不经 [ dàn màn bù jīng ]
荒诞虚妄,不合常理。
薰莸不同器 [ xūn yóu bù tóng qì ]
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一个器物里。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
薰莸同器 [ xūn yóu tóng qì ]
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比喻善恶同处,恶者掩善。
【成语拼音】yí lèi
【成语解释】(一)、指残存者。《史记·高祖本纪》:“项羽 尝攻 襄城,襄城 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北史·隋纪下·炀帝》:“百姓求捕之,网罗被水陆,禽兽有堪氅毦之用者,殆无遗类。”宋 曾巩《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臣既到任,属所部之内,寇孽遗类,往往尚聚山谷,居人未寧,远近疑骇。”清 唐甄《潜书·远谏》:“父子兄弟,死亡无遗类。”
(二)、谓留下其同类。《左传·哀公十一年》:“使医除疾,而曰‘必遗类焉’者,未之有也。”
(三)、谓失其伦类,违反常理。《庄子·徐无鬼》:“庄子 曰:‘齐 人蹢子于 宋 者,其命閽也不以完;其求鈃鐘也以束缚;其求唐子也,而未始出域:有遗类矣!’”郭象 注:“唐,失也。失亡其子而不能远索,遗其气类。”陆德明 释文:“遗,亡也。亡其种类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