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称:避强击弱(biqiangjiruo)
成语繁体:避強擊弱
成语语法:连动式成语
成语解释: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成语出处:见“避强击惰”。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结构:ABCD式成语
成语示例: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 ◎《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是否常用:常用
成语例句: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他避强击弱,逐个击破,尽败群豪。
认为有形战术创新方向应避实击虚,避强击弱。
避强击弱,是刘志丹灵活用兵的重要指导思想。
刘邓大军依据避强击弱的原则,立即向濮阳转移。
他避强击弱,逐个击破,尽败群豪,烟香楼此役轰动江南,尽人皆知。
刚才他避强击弱,体内的真气耗费大半,现在剩下的十人,都是一等一的好手。
这些即足以说明,避强击弱已成为春秋时期列国战争中的一条重要战术原则。
反对党工党采取了避强击弱的战略,提出大选的主题是工作机会和就业安全感。
刘伯承、邓小平决定避强击弱,弱中选强,分割中路之敌,先打敌整三师,发起定陶战役。
重兵压境,刘突军带领游击队与敌周旋,避强击弱,牵着敌人鼻子在罗汉里山头转了两个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