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称:忽忽不乐(huhubule)
成语繁体:忽忽不樂
成语语法:联合式成语
成语解释:忽忽:心中空虚恍惚的情态。形容若有所失而不高兴的样子。
成语出处:《史记·梁孝王世家》:“三十五年冬,复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勿勿不乐。”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结构:AABC式成语
成语示例:秦少游谪古藤,意忽忽不乐。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五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失意的样子
成语例句:秦少游谪古藤,意忽忽不乐。(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五)
类似成语: 忽忽什么什么的成语
反义词:兴高采烈
英文翻译:downhearted <be in low spirits>
忽忽:心中空虚恍惚的情态。形容若有所失而不高兴的样子。
归国,意忽忽不乐。
潘忽忽不乐,厌厌成疾。
章自是忽忽不乐,潜求外任。
用于虚烦不安,忽忽不乐,夜不能眠。
幸得罢归,乃益东徙屯,意忽忽不乐。
属为有司所劾,入留京师,忽忽不乐,遂纵酒虚悸。
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公常忽忽不乐,时至独乐园,于读书堂危坐终日。
经三年,忽忽不乐,常思道平,忿怨之深,悒悒而死。
忽忽不乐,自知寿不得长,且使千载知弟不诈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