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称:现实主义(xianshizhuyi)
成语繁体:現實主義
成语语法:偏正式成语
成语解释:注重事实或现实,反对一切不切实际或空想的性格
成语出处:毛泽东《论持久战》:“虽可能有张伯伦一类的迁就所谓‘既成事实’的‘现实主义’的调头出现,但主要的国际势力将变到进一步地援助中国。”
成语年代:现代成语
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结构:ABCD式成语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是否常用:常用
成语例句: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1章:“金俊山抱着现实主义态度说。”
五笔打字:GPYY
英文翻译:realism
现实主义(Realism),又称“写实主义”,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对物体的理解与感知,与物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实际存在是一致的。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关心现实和实际而排斥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在博雅人文范畴中有很多意思,特别是在绘画、文学和哲学中。它还可以用于国际关系。在艺术上,现实主义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准确、详尽和不加修饰的描述。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据实摹写,它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许多艺术思潮。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它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是广义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二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十九世纪起源于法国的现实主义运动。
不能说曾经有过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和一些不同名目的所谓现实主义就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我不会讥诮现实主义。
这是现实主义和常识。
当前关于现实主义的一些争论混淆了作为文学流派的现实主义同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这样两个概念。
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新时期文学,现实主义精神被曲解和背离。
浪漫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现实主义的蜕变与误读
兼评魔幻现实主义现实观
超现实主义者是个人经历。
以来诗家的现实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