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称:脱胎换骨(tuotaihuangu)
成语繁体:脫胎換骨
成语语法:联合式成语
成语解释: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成语出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结构:ABCD式成语
成语示例: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真是脱胎换骨,神爽体健。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成语用法: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正音:胎,不能读作“tái”。
成语易错:换,不能写作“焕”。
成语辨析:脱胎换骨和“洗心革面”;都可比喻“彻底改造重新做人”。但脱胎换骨可指罪人的彻底改造;也可指一般思想上有毛病的人的改造;适用范围较广;“洗心革面”一般只指罪人的彻底改造;适用范围较小。凡用“洗心革面”的;一般都可用脱胎换骨。
是否常用:常用
成语例句: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真是脱胎换骨,神爽体健。(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五笔打字:EERM
近义词:洗手不干 洗心革面 破茧成蝶 换骨夺胎 换骨脱胎 伐毛换髓
英文翻译:to turn over a new leaf; to create from other material (story, artwork etc); to shed one's mortal body and exchange one's bones (idiom); born again Daoist; fig. to change wholly
夺胎换骨原是道家的说法即吃了金丹换去凡骨凡胎后成仙。古代文人借用以前古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黄庭坚认为这是换骨法,深入研究古文的原意进一步加以刻划形容,这叫夺胎法。也有人说不蹈古人一言一句,用夺胎换骨法可以点铁成金。
脱胎换骨,道教徒认为人在苦修得道之后,就能脱下胎,换上骨。现在常用来比喻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元 乔吉 《折桂令·红梅徐德可索赋类卷》曲:“返老还童,脱胎换骨,饱养烟霞。”《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闹华光庙》:“凡人成仙,脱胎换骨,定然先将俗肌消尽,然后重换仙体。此非肉眼所知也。”毛泽东 《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我们说要脱胎换骨。”
你使我脱胎换骨!
他们必须脱胎换骨,成为完人。
恋爱是我们第二次脱胎换骨。
恋爱是我们第二次的脱胎换骨。
用过一次之后保证你脱胎换骨
它就像是从内到外脱胎换骨一样。
第一百七十八章新力量——脱胎换骨。
节目录制一年之后,他完全脱胎换骨。
经过两年的劳动改造,他已脱胎换骨。
让你痛不欲生的,就是能让你脱胎换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