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称:物不平则鸣(wubupingzeming)
成语繁体:物不平則鳴
成语语法:紧缩式成语
成语解释: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成语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字数:五字成语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成语例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怨不得芳官,自古道‘物不平则鸣’。”
英文翻译:Complaint comes where there is injustice. <Injustice will cry out.>
唐朝时期,文学家韩愈的学生孟东野熟读经史,很有才能,直到50岁才做溧阳县蔚,因而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韩愈十分同情,并在孟赴任时写《送孟东野序》赠别:“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物不平则鸣是汉语词汇,拼音wù bù píng zé míng,意思是指有所抒发或表示。
大凡物不平则鸣。
自古说:物不平则鸣。
不过,言归正传,换位思考,物不平则鸣。
大凡物不平则鸣,何况人乎?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物不平则鸣,社会不平是造成“以武犯禁”的根本原因,也是织就中国人侠客情结的历史根源,诚如《水浒传》所言:“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我想,这一对国外中国留学生的心理观察很有启示性,其实,这种心态在国内民间也很普遍,“大凡物不平则鸣”,现在有了条件就要“扬眉吐气”地鸣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