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尘不及 [ mǎ chén bù jí ]
比喻赶不上,跟不上。
都鄙有章 [ dū bǐ yǒu zhāng ]
都:都城;鄙:小邑;章:章程。指国都与小城都有章法
通都大埠 [ tōng dōu dà bù ]
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同“通都大邑”。
水陆俱备 [ shuǐ lù jù bèi ]
水陆:指水上和陆地上出产的山珍海味。各种山珍海味都有。形容菜肴丰盛
漫天塞地 [ màn tiān sè dì ]
漫:满;塞:充满。从天上到地下到处都是
牛头不对马面 [ niú tóu bù duì mǎ miàn ]
比喻答非所问或对不上号。
能上能下 [ néng shàng néng xià ]
指干部不计较职位高低,不论处于领导岗位或在基层从事实际工作,都能踏踏实实地干。实行能上能下,是对干部职务终身制的一项…
通都大邑 [ tōng dū dà yì ]
都:都市;邑:城。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
一笑一颦 [ yī xiào yī pín ]
指脸上的表情。同“一颦一笑”。
上下有服 [ shàng xià yǒu fú ]
指旧时等级,上下级服装有严格区别。
明升暗降 [ míng shēng àn jiàng ]
指表面上升官,而实际上被削去权力。
蜂拥而上 [ fēng yōng ér shàng ]
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来。
大街小巷 [ dà jiē xiǎo xiàng ]
城镇里的街道里弄,概指都市里的各处地方。
通邑大都 [ tōng yì dà dōu ]
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同“通都大邑”。
万事如意 [ wàn shì rú yì ]
如意:符合心意。一切都符合心意,很顺利
三徙成国 [ sān xǐ chéng guó ]
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同“三徙成都”。
四大皆空 [ sì dà jiē kōng ]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惊恐失措 [ jīng kǒng shī cuò ]
措:安排。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殚见洽闻 [ dān jiàn qià wén ]
殚:尽,完全;洽:广博。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形容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替天行道 [ tì tiān xíng dào ]
代上天主持公道。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多以此作为动员、组织群众的口号。
上下为难 [ shàng xià wéi nán ]
上面下面都难以应付。
通都巨邑 [ tōng dōu jù yì ]
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同“通都大邑”。
铢两悉称 [ zhū liǎng xī chèn ]
悉:都;称:相当。形容两者轻重相当,丝毫不差。
蛙鼓蝉鸣 [ wā gǔ chán míng ]
比喻拙劣的议论或文章。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 tiān dī wú chǔ,yǎn kōng wú wù ]
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远越觉得天下垂,除见苍天之外,空无所有。现也比喻一无所见。
【成语拼音】shàng dōu
【成语解释】(一)、古代对京都的通称。《文选·班固<西都赋>》:“寔用西迁,作我上都。”张铣 注:“上都,西京也。”此指 西汉 京都 长安。明 何景明《七述》之三:“乃有上都贵人,戚里公子,迎晨而出,及暮乃止。”
(二)、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北齐 以 晋阳 为 下都,故称 邺(今 河北 临漳 西南)为 上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北齐 高洋 以 鄴 为 上都,晋阳 为 下都。”(2)唐肃宗 宝应 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 长安 为 上都。《新唐书·地理志一》:“上都,初曰 京城,天宝 元年曰 西京 …… 肃宗 元年曰 上都。”
(三)、元 初于 滦河 北岸建 开平府,世祖 中统 五年(1264)加号 上都,岁常巡幸,终 元 一代与 大都 并称两都。故址在今 内蒙古 多伦 西北 上都河 北岸。《元典章·诏令·建国都诏》:“中统 五年八月日钦奉圣旨中书省奏:开平府 闕庭所在,加号 上都,外 燕京 修营宫室,分立省部,四方会同,乞亦正名事。准奏。”
(四)、指天宫。《后汉书·张衡传》:“羡上都之赫戏兮,何迷故而不忘?”李贤 注:“上都,谓天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