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气填膺 [ fèn qì tián yīng ]
填:填塞;膺:胸。愤怒之气充满胸膛。形容十分气愤
半部论语 [ bàn bù lún yǔ ]
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洋洋得意 [ yáng yáng dé yì ]
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
治国齐家 [ zhì guó qí jiā ]
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区,最后使全国安宁
忍气吞声 [ rěn qì tūn shēng ]
忍气:受了气不发作;吞声:不敢出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偃革为轩 [ yǎn gé wéi xuān ]
指停息武备,修治文教。
意气飞扬 [ yì qì fēi yáng ]
犹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使心别气 [ shǐ xīn bié qì ]
指发脾气。
治乱安危 [ zhì luàn ān wēi ]
使纷乱的社会得到整治,危急的局势得以安定
放诞任气 [ fàng dàn rèn qì ]
放诞:行为放肆,语言荒唐;任气:放纵意气。比喻言行放纵、任性,不守规矩
三过家门而不入 [ sān guò jiā mén ér bù rù ]
指夏禹治水的故事,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拨乱为治 [ bō luàn wéi zhì ]
犹拨乱反治。指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气壮河山 [ qì zhuàng hé shān ]
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同“气壮山河”。
善气迎人 [ shàn qì yíng rén ]
善气:和蔼可亲的态度。形容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人。
一丝两气 [ yī sī liǎng qì ]
指如同一根丝一般十分疲软,上气不接下气。也可形容人呼吸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
疏财尚气 [ shū cái shàng qì ]
疏:分;气:义气。散财给人,崇尚义气。指为人慷慨重义
足高气强 [ zú gāo qì qiáng ]
犹言趾高气扬。
盛气临人 [ shèng qì lín rén ]
盛气:含着怒气;临:面对。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无为之治 [ wú wéi zhī zhì ]
指道家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的治理方法。
徊肠伤气 [ huái cháng shāng qì ]
肠回转,气伤断。形容内心伤感。
大禹治水 [ dà yǔ zhì shuǐ ]
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治病救人 [ zhì bìng jiù rén ]
治好病把人挽救过来。比喻帮助犯错误的人改正错误。
气吞河山 [ qì tūn hé shān ]
吞:吞掉。气势可以吞没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
治兵以信 [ zhì bīng yǐ xìn ]
治兵:管理军队,训练军队。指要用信义来统驭军队
气吞湖海 [ qì tūn hú hǎi ]
犹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成语拼音】zhì qì
【成语解释】(一)、涵养精气。《荀子·修身》:“以治气养生,则身后 彭祖。”《韩诗外传》卷一:“君子有辩善之度,以治气养性则身后 彭祖。”
(二)、修养气质。《史记·五帝本纪》:“﹝ 顓頊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三)、谓掌握军队士气。《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鋭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四)、犹呕气,生气。知侠《铺草》:“同志不会跟我这板老头治气,同志的心胸能像咱这庄稼人那样狭隘么?”《新华月报》1953年第9期:“人家不听,就好像跟我治气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