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称:尊王攘夷(zunwangrangyi)
成语繁体:尊王攘夷
成语语法:联合式成语
成语解释:王:指周王朝;尊王:尊重周王室;攘:排斥;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民族的泛称。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成语出处: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变古时代》:“但尊王攘夷,虽春秋大义,而王非唯喏趋伏之可尊,夷非一身两臂之可攘。”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结构:ABCD式成语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该书是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部专著之一。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尊王攘夷运动参加。
盯上的尊王攘夷派志士。
进入尊王攘夷战场逐层挑战。
镇压坚持尊王攘夷的爱国志士。
尊王攘夷,铁蹄之下,俱是大明领土。
这使朝中尊王攘夷派不满,蕴酿倒幕。
以长州为中心的尊王攘夷派策划政变。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千古流芳!
斗争的失利使尊王攘夷派重新考虑战略。
在世子的时候,就积极支持尊王攘夷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