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民同忧 [ yǔ mín tóng yōu ]
忧:忧患。与人民共忧患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 ]
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士死知己 [ shì sǐ zhī jǐ ]
士:有才识的人。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亦作“士为知己者死”。
求贤下士 [ qiú xián xià shì ]
访求贤士且礼遇之。
招贤礼士 [ zhāo xián lǐ shì ]
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
青钱学士 [ qīng qián xué shì ]
以之誉称才学之士。
熊虎之士 [ xióng hǔ zhī shì ]
熊虎:猛兽。指勇猛之士
国脉民命 [ guó mài mín mìng ]
脉:命脉。国家和人民的命脉。比喻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的根基
物阜民康 [ wù fù mín kāng ]
物产丰富,人民安康。
雁塔题名 [ yàn tǎ tí míng ]
旧时考中进士的代称。
谷贱伤农 [ gǔ jiàn shāng nóng ]
谷:粮食。指粮价过低,使农民受到损害。
损上益下 [ sǔn shàng yì xià ]
减少君上的权利以施惠下民。
辅世长民 [ fǔ shì zhǎng mín ]
辅世:辅佐当世的国君。长民:统治人民。辅佐当世的国君统治人民。
蠹国残民 [ dù guó cán mín ]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毕雨箕风 [ bì yǔ jī fēng ]
原指民性如星,星好风雨,比喻庶民喜好人主的恩泽。后为颂扬统治者普施仁政之词。
护国佑民 [ hù guó yòu mín ]
捍卫国家,保护人民。
史策丹心 [ shǐ cè dān xīn ]
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再衰三涸 [ zài shuāi sān hé ]
形容士气越来越低落,不能再振作。
江海之士 [ jiāng hǎi zhī shì ]
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隐士
削职为民 [ xuē zhí wéi mín ]
撤掉官职,降为平民。
更令明号 [ gēng lìng míng hào ]
重新申明号令。说明贤明君主应当取信于民。
招贤下士 [ zhāo xián xià shì ]
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
筑台募士 [ zhù tái mù shì ]
募:招寡。比喻广泛招纳贤士
吊民伐罪 [ diào mín fá zuì ]
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畏天爱民 [ wèi tiān ài mín ]
畏:敬畏。敬畏上天,怜爱下民
【成语拼音】shì mín
【成语解释】(一)、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阶层和普通读书人。《穀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范宁 注:“学习道艺者。”《孝经·孝治》:“治国者,不敢侮於鰥寡,而况於士民乎!”唐玄宗 注:“鰥寡,国之微者,君尚不敢轻侮,况知礼义之士乎!”战国 宋玉《对楚王问》:“楚襄王 问於 宋玉 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韩非子·五蠹》:“士民纵恣於内,言谈者为势於外,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清史稿·食货志一》:“旋令士民垦地二十顷,试其文理优者,以县丞用;百顷以知县用。”
(二)、士大夫和普通百姓的并称。犹言士庶。《荀子·尧问》:“繒 丘之封人见 楚 相 孙叔敖 曰:‘吾闻之也: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今相国有此三者而不得罪 楚 之士民,何也?’”《荀子·致士》:“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
(三)、泛指人民、百姓。《荀子·议兵》:“士民不亲附,则 汤 武 不能以必胜也。”汉 东方朔《答客难》:“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説,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南朝 宋 鲍照《河清颂》:“士民殷富,繁軼五陵;宫宇宏丽,崇冠三川。”宋 叶适《宣教郎夏公墓志铭》:“既而闻其在 闽,思不出位,而以事至者常立决,是非少所徇,诸司及士民亦爱之。”清 无名氏《王氏复仇记》:“於是 丹阳 诸生奋臂一呼,邑中士民响应数千百人。”
(四)、犹言军民。《诗·大雅·瞻卬》:“邦靡有定,士民其瘵。”郑玄 笺:“天下骚扰,邦国无有安定者,士卒与民皆劳病。”孔颖达 疏:“以‘士’‘民’连文,故云‘士卒与民’。士卒即从军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