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称:久假不归(jiujiabugui)
成语繁体:久假不歸
成语语法:偏正式成语
成语解释: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结构:ABCD式成语
成语示例:谢山《鲒埼亭集》本欲仿此,然谢山殁后,其遗稿为杭世骏借去,久假不归,后之编刻者,多未能如原恉也。 ◎谢国桢《平景孙事辑·著述考》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成语正音:假,不能读作“jià”。
成语易错:假,不能写作“暇”;久,不能写作“欠”。
是否常用:常用
成语例句:谢山《鲒埼亭集》本欲仿此,然谢山殁后,其遗稿为杭世骏借去,久假不归,后之编刻者,多未能如原恉也。(谢国桢《平景孙事辑 著述考》
近义词:有名无实
英文翻译:to fail to return a borrowed item
久假不归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图书馆严肃批评了久假不归的读者。
这个小王借了我的笔,久假不归,真讨厌。
图书馆对于借了图书久假不归者,给予严肃处理。
为占地自广,借以养兵之计,久假不归,布置已有成局。
借了公家或别人的东西都应及时归还,不能久假不归。
慢藏诲盗,遂开门揖让,裂弃土疆,以苟延旦夕之命,久假不归,重以破弃。
久假不归,重以破弃,是非特逆胡之死罪,亦汉族之奇羞也!幕府奉兹大义,顾瞻山河,秣马厉兵,日思放逐,徒以大势未集,忍辱至今。